限时活动:25元报名费加入「养生禅修传习社」知识星球会员!目前已发布几百节课内容,并且每天都有佛医堂的新的专业音视频课分享和教学答疑,请扫码办理会员。(如对学习有任何不满,只要在在3天内点“退出星球”即可无条件退款。)
师兄们好,精者,天地之灵,人生元气。古人认为,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,是生命的物质基础,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,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。如果精血亏损过多,就会造成身体虚弱、病变百出、减损寿命,因此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。固本聚元涵养生机,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内容。在竞争激烈、聚变的时代,如何内观、静心,收敛外溢的光芒,是养生的上则。老子说,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韬光养晦凝聚精华、人生是奋斗的生命,更是凝聚的人生,是蓄养内在自我的过程。一、《黄帝内经》中的长寿方道家养生的要领到底是什么,很少有人能说清楚。其实,道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、几味中药、几个穴位那么简单,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6个字:顺、静、修、调、补、固,真正领会并做到这几点,长寿就离你不远了。1、“顺”:养生跟着季节走古人认为,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,因此饮食起居、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顺天时地利。”这里的“时”,指的是四时阴阳,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。四季的养生要符合生、长、收、藏的特点。春天万物生发,要养肝、养阳;夏天是生长时节、主养心,晚睡早起,少发怒,该出汗就得出汗;仲夏季节又热又湿,要注意养脾、化湿;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要养肺、养阴,早卧早起,情绪须安宁,否则会伤肺;冬天讲究养藏、养肾、养阴,要多晒太阳,早睡晚起。2、“静”:让心安静下来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,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,生怕孤独和寂寞。其实,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人安静下来,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,特别是“气”的消耗,做到身体“节能”,这样才能预防疾病、益寿延年。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,采取静坐、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、慢养心。3、“修”:修身行善烦恼少《易经》里说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、豁达大度的人,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,能减少很多烦恼,心情愉悦。可见,修身养性,宽以待人,淡泊名利,对别人好,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、快乐和长寿。4、“调”:多做深长呼吸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、过度劳累、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,这时候就要用到“调”字了。《黄帝内经》说,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,调养七情六欲。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,即“调息”,练习呼吸吐纳。建议大家平时多做深长、缓慢、均匀的呼吸。可以练习“丹田息”,鼻子吸气后,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,即在肚脐下1.5寸。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。练习“丹田息”的同时,吞咽唾沫,配合调津,保健效果更好。5、“补”:有补有泻最健康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、脏腑、气血,原则有三,一是先辨证,二是食补为先,三是补、泻结合。中医讲药食同源,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。从味道说,酸味补肝,苦味补心,甜味补脾,辛味补肺,咸味补肾。从颜色论,红色补心,黑色补肾,黄色补脾,绿色补肝,白色补肺。滋补要因人而异,根据体质进行合适的食补。气虚的人最要吃主食,还可喝鸡汤、吃鸡鸭鱼肉。补血可用大枣、猪肝、各种红肉。补阴气,多吃水里生的,如鸭肉、海参等。养阳要吃羊肉、鸡肉、驴肉、韭菜等。春天要养肝,多豆芽、豆苗、草莓、菠萝等。但要少吃香椿、香菜,以防过敏。夏天吃点苦能去心火,要多吃夏天成熟的瓜和豆。秋天应多吃应季水果和栗子、松子等坚果,还要吃润肺的百合、藕、杏仁、白果。冬天要养藏,多吃根茎类食物,如山药、土豆、红薯、萝卜、白菜。养生不能一味地补,要补泻结合。夏天要利湿,可多吃冬瓜、丝瓜、西瓜、薏仁,火气重的可吃苦瓜、苦菜,吃绿豆排火毒。秋天燥气盛,便秘、口干的人多,应多吃润燥的梨、萝卜等食物。冬天寒气重,可多吃点姜、肉桂,以驱寒气。6、“固”:固精、固气、固神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“固”,包括固精、固气、固神三个方面。(1)、固精,就是要保护肾气,最重要的是节欲。此外还可吃养肾精的食物,包括各种肉类,还可吃山药、枸杞。(2)、固气,一要减少耗气,少说话;二要多晒太阳,补充阳气;三要多做有氧运动,增加氧气;四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。另外,睡眠能养五脏之气,绝对不能熬夜。(3)、固神,就要调养七情,不过喜、过怒、过思、过悲、过恐,情绪控制好了,身体才会少受伤害。(茶,有助于静心!好的茶更能净心,静而净,净而定!)
二、内观,养生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人所讲的养生,主要是指“内养”,也就是说要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入手,通过内观人静、呼吸调节、意念冥想、肢体导引、欲望管理等一系列的手段,来达到身体免疫力的提高,增强内在生命源。中国古人向来认为“天地是个大宇宙,人体是个小宇宙”,所以不提倡人们总是把目光盯在外部世界上,而是应该以天地万物的变化机理来作为调节身心的依据,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。因此,中国的儒、释、道、医、武等各宗各派无不把“内观”作为养生的关键途径。古人内观的习惯源于对自身体内资源的珍惜,养生者“内观”的对象包括:丹田、气血、经络、穴位、腑脏等。孔子曰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即衰,戒之在得。”孔子非常重视人体内气血资源的健康状况,他认为,性欲、物欲、利欲等,都会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平衡,所以一定要很好地进行约束。孟子曰“夫志,气之帅也,气,体之充也,……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。”孟子认为:毅力、志向是人体之气的统帅,有志向的人完全可以驾驭自己的气血运行;为了实现人生志向,人就不应该轻易浪费气血资源。总之他认为,追求道德真理的人,是内心纯正的人,所以胸中总有浩然之正气。不讲道德的人,是欲念杂乱的人,也是体内气机逆乱的人。苏轼在《上张安道养生诀》中描述自己常用的养生方法:每夜于子午后,披衣起,面东若南盘足,口齿三十六通,握固,闭息,内观五脏:肺白、肝青、脾黄、心赤、肾黑。次想心为炎火,光明洞澈,下人丹田中,待腹满气极,即徐出气,出入均调,即以舌接唇齿内外。苏轼这种内观方法可能是与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有关,能够想象人体的五脏具有五种颜色,说明人进入了入静的状态,外部世界已经无法吸引人的思维意识了。内观在养生中可以起到抵御外界诱惑、降低身体损耗的作用。善于“内观”的人,特别重视自己身体的不良反应,及时进行身心调节,所以患病的机会比较少。当然必须将内观与外调相结合,即在内观的过程中,还要佛医堂所发布、回复的一切内容大多整编自网络公开内容,经义工精简文字,以利于快捷阅读。所有内容仅为公益性研讨、参考之用,不一定代表佛医堂意见,亦不一定完全正确。如您有任何问题,欢迎“写留言”与义工编辑交流。如您认为图文内容有任何版权问题,请邮件联系:admin
foyitang. 佛医堂